
01 面对“生人”和“熟人”,备好两套聊天系统 当这两种人都出现在一个饭桌上的时候,对熟人要略收敛,对生人要多问询,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素材你才能判断这个人是一个严肃的人,还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拿捏尺度会更准确。 不能因为有熟人在场表现得无所顾忌,最终往往是丢了朋友的面子,也丢了自己的。 02 不做闭环回答,把话头丢回去 大部分人在提问的时候,都会选自己比较擅长的部分,把他问的问题抛给他,对方很开心,你也乐得清闲。中间你只需要加一些,“是吗?”“啊?”“后来怎么样了?”这个话题就估计会聊很久。 不懂没关系,没有什么比告诉一个不懂,却表现得很有兴趣的人讲你擅长的事,更让人开心的了。 03 “抱歉我说话比较直接”,是最苍白无力的解释 任何时候都别期望你说了直接的话之后,用“抱歉我说话比较直接”就能把伤害降低到最小。 人们只会记得你的伤害。所以当你打算说重话让对方警醒,用停顿都会比这补救更管用。要说就别怕撕破脸,要觉得重就别说。 得了便宜还要卖乖,说了重话还希望对方立刻原谅你,这都是不可能的。 04 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但是尽量别超过三句 称赞多了不是显得假,就是会显得生分。称赞要发自内心,但要讲究技巧。 有时候“你今天气色特别好”会比“你穿这件衣服真漂亮”要实用,因为搞不好你也不记得她是不是昨天穿了同样一件衣服。 对女生来说,直接过度的称赞会一时赢得好感,之后会落得油嘴滑舌的印象。 05 如果不想回答,反问是最好的回答 总会有一些不长心眼儿甚至反射弧比较慢的人来问一些让你尴尬或者是你不方便回答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可以直接用原话题反问他,尝试转移一下注意力也是对对方的一种提醒。 如果对方就是想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如果你不想回答,也就不必再留面子。 06 聊天的“浅谈资”,来自于每天的碎片阅读 这个特别适合那种同事关系,中午在一起吃饭,下午在茶水间遇到,偶尔闲聊几句打发尴尬。 比起聊同事的绯闻、老板的八卦,还不如每天花十分钟浏览一下每天的新闻、八卦消息,就会成为最基本的谈资。 07 培养一两个小爱好,让它成为你话题的一部分 八小时你属于工作,八小时之外你属于自己,如何丰富自己是能不能好好聊天的开始。阅读、音乐,这些东西有时候挑人群,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和有共鸣。做模型,收集标本更是特别冷门小众,估计也只有同好才能分享。但是美食、电影,这些大部分人都会涉猎和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尝试选一两项比较大众的事去做,会很容易让你在人群里得到更多回馈的声音。想变成一个讲话有料的人,请先从丰富自己的生活开始。 08 在话题的结尾,把话题抛给下一个人 当你的发言太长时,请尝试在话题的结尾把话题抛给下一个人。 你难免会遇到一个你比较擅长的话题,或者你知道得比较多的话题,成为话题的中心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内心是一个比较偏内向害羞的人,总觉得话题说着说着就说完了,不知道怎么结个尾。那就尝试把话题抛给别人去结尾。 比如午餐有人提起某个明星,而你刚好看到一个他最近的八卦,你兴高采烈地说完又不喜欢这个话题终结在自己这儿,不如后面加一句,不过你是怎么开始喜欢他的?或者是,他最近不是还演了一个什么电视剧来着么?你觉得怎么样啊? 09 用对了是“幽默”,用不对还不如“沉默” 幽默这个东西是天生的,这不是背会了笑话或者段子就能表演的。所以如果你还是个新手,我建议你先在圈子里找一个你觉得幽默的对象,然后把他的段子和梗背下来,在另外一个别的聚会上小用一下练练手,如果有反响就是棒棒哒,如果没有反应就当尝试一下,也没什么不好。 千万不要死记硬背硬上场,到时候伤了自尊是小事,留下阴影更麻烦。 10 别怕冷场,这不是你要填的坑 我有段时间有这样的强迫症,很怕出现话题空当,感觉几个人面对面干坐着很尴尬,那就聊聊天,可总会在聊了一个阶段之后出现空场,这时候我总会觉得自己特别有义务去填补这个“空场”,结果越是想说,越想把气氛炒热越尴尬。 现在已经很淡定地拿起杯子假装喝水,就让冷场停在那就好,反正总会有人再开口说话的。 附短文:《舒服的聊天,看这三点》 我们总是认为,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殊不知,光会说,却不懂得听,只会把天增加聊死的几率。 最舒服的聊天,不是滔滔不绝地说,而是你在试图听懂我说的话,我在试图理解你。 第一点是学会倾听别人,比急着讲述自己来得更真诚;第二点是少一点批判,多一点认同,是倾听的基础;第三点是80:20是最佳的听说比例, 虽说倾听的时候不应该打断对方,也不能有太多主观的意见,但并不代表倾听就是一声不吭。 在不断提高倾听力的过程中,把握好听与说的比例也十分重要。 对于一个好的倾听者来说,80:20是最佳的听说比例。 曾经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个段子,某人把即时聊天工具的自动回复设置为“然后呢?”,他的一个朋友就这样跟他设置的自动回复聊了一个下午。 这就说明,回应是倾听极为重要的部分。 只要一些简单的小词汇,就能让说者有继续诉说的欲望,让聊天顺利地进行。 如果觉得难以回答说者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句式来保证对话的进行,比如: “我也有同感。” “原来是这样啊!” “那确实。” 不过,当别人在向你倾诉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时,试着进入对方的情境,感知对方的情绪,才能更加理解对方,拉近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般情况下,对方愿意和你分享感情浓烈的事情,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的事,都表示对方对你的信任。 平淡的回应会让对方察觉到你的漠不关心,也会渐渐失去与你分享的欲望。 如果在同事向你报告喜讯时,你能一脸自信地附和他说:“这是必须的!” 对方就会因为受到鼓舞而继续津津有味地告诉你更多细节。 除了用情感感染说话者,通过假设的方式进行提问,也能使倾听变得更有意义。 面对朋友的抱怨不知说什么好时,应该试着跳出他营造的困难圈。 用类似“嗯……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了呢?”这样的假设句式,既肯定了对方所说的窘境,表明你认真理解了他的状态,又跳脱出这种负面消极的氛围,用积极的假设来激励对方。 也许对方的自信和干劲就被你唤醒了。 一个好的倾听者往往是一个成功的心灵疏导者。 在面对对方不同的问题和消极情绪时,好的倾听回应会像涓涓细流一般滋润对方的心,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使聊天变得有意义。 作家毕淑敏说,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 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 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最舒服的聊天,不是谈判,不是说教。 而是你在试图听懂我说的话,我在试图理解你。 参考书籍:速溶综合研究所 《图解倾听力》
|